MIT6.828 | Lec4: Shell & OS organization

LINK主题:

  • 内核系统调用API
  • 细节与设计
  • 隔离、多路复用与共享
  • 通过 shell 说明

概述图:

  • 用户/内核
  • 进程 = 地址空间 + 线程
  • 进程是执行中的程序
  • app -> printf() -> write() -> SYSTEM CALL -> sys_write() -> ...
  • 用户级库是应用的私有业务
  • 用户不能调用内核的内部函数
  • xv6 包含几十个系统调用;Linux 有几百个
  • 讨论有关 UNIX 系统调用 API 的细节
  • xv6, Linux, OSX, POSIX 的标准基础
  • JOS 拥有很多不同的系统调用,将在 JOS 上构建 UNIX 调用

观察 UNIX 系统调用

fork/exec 指令分开似乎很浪费 —— fork 复制内存, exec 清除内存,为什么不合并这两条指令?例如 pid = forkexec(path, argv, fd0, fd1)

fork/exec 指令分开是有用的:

fork():I/O 重定向、并行处理

exec()/bin/login ... exec("/bin/sh")

exec() or fork() :复杂的嵌套命令;退出。( ( cmd1 ; cmd2 ) | cmd3

fork() 对于微程序非常高效,在“我”的机器上:

  • fork+exec takes 400 microseconds (2500 / second)
  • fork alone takes 80 microseconds (12000 / second)

文件描述符设计:

FD 是间接层级

  • 内核隐藏了进程的真实读写环境
  • 预留在 fork()exec()
  • I/O 的建立与使用分离
  • imagine writefile(filename, offset, buf size)

FD 提高了程序的通用能力:不需要考虑具体情况 (files vs console vs pipe)

哲学:一组概念性结合得很好的简单调用

e.g. fork(), open(), dup(), exec()

command-line design has a similar approach

ls | wc -l

为什么内核要支持管道,而不是让 sh 模拟,例如 ls > tempfile ; wc -l < tempfile

这一部分在课本中讨论过了,好处有:

  • 管道会自动清理无用数据,而文件重定向需要在结束后手动清理
  • 管道可以传递任意长度的数据流
  • 管道允许并行执行
  • 对于进程间的通信,管道的读写锁更高效

系统调用的接口简单到只有 intchar 的缓冲,为什么不使用 open 返回内核文件的指针调用?

UNIX 内核很古老,这样的思想是否很好?

非常成功,并且多年来发展良好

历史:

  • 这种设计迎合了命令行和 s/w 的发展
  • 系统调用接口方便程序员使用
  • 命令行用户喜欢命名文件,管道,&c等
  • 对开发、调试、服务器维护很重要

但 UNIX 的思想并不完美

  • 对于系统调用 API,程序员的便利性价值不高
  • 程序员可以使用库,例如python隐藏了系统调用
  • 应用可能与文件和c无关,例如手机平台
  • 一些 UNIX 抽象概念效率不高
  • fork 用于 multi-GB 的进程非常缓慢
  • FD 可能隐藏了重要的细节
  • 磁盘文件的块大小
  • 网络消息的时间和大小

so there has been lots of work on alternate plans

sometimes new system calls and abstractions for existing UNIX-like kernels

sometimes entirely new approaches to what a kernel should do

ask "why this way? wouldn't design X be better?"

操纵系统组织

OS organization

主要目标:隔离

处理器提供 用户模式 和 内核模式

  • 内核模式:能够执行“特权”指令
  • 例如:设置 kernel/user bit
  • 用户模式:不能执行"特权"指令

操作系统在内核模式运行:

  • 内核是可信的
  • 可以设置kernel/user bit
  • 可以直接访问硬件

应用程序在用户模式运行:

  • 内核设置进程间隔离的地址空间
  • 系统调用在内核模式和用户模式间切换:应用程序执行特殊指令进入内核,使硬件切换至内核模式,但仅限于内核指定的调用入口。

内核中有什么?

xv6遵循传统设计:所有操作系统都以内核模式运行

  • 一个巨大的,包含文件系统,驱动 和 &c 的程序
  • 这种设计被称为单片内核
  • 内核接口 == 系统调用接口
  • 优点:
  • 子系统易于协作
  • 文件系统和虚拟内存共享一个缓存
  • 缺点:
  • 接口复杂
  • 容易引发 bug
  • 内核内部没有隔离

微内核设计:

  • 许多系统服务以普通用户程序运行;文件系统在文件服务器内
  • 内核实现了在用户空间中运行服务的最小机制
  • 带存储的进程
  • 进程间通信 (inter-process communication (IPC))
  • 内核接口 != 系统调用接口
  • 优点:多层隔离
  • 缺点:也许难以实现高性能

外核心,极限内核(exokernel):没有抽象

应用程序半直接地使用硬件,但 O/S isolates

  • 如:应用程序可以读写自己的页表,但需由 O/S 审核
  • 如:应用程序可以读写自己的磁盘块,但 O/S 跟踪块所有者

优点:对于严格的应用程序拥有更高的灵活性

JOS 将结合 微内核 和 外内核

可以在没有h / w支持的内核/用户模式的情况下进行进程隔离吗?

是!在学期后期可以参考Singularity O / S.但是h/w 用户/内核 模式是最流行的方案

updatedupdated2023-01-302023-01-30
点击刷新